初心火种,传递永恒

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,冲刷着无数生命的痕迹,却无法磨灭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赤子之心。当我在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那座简朴的烈士纪念馆里,凝视着周吉可那二十余封泛黄的家书时,一种跨越时空的震颤突然击中了我。那些用毛笔工整书写的字迹,那些渗透着硝烟与思念的纸张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永恒的命题:什么是真正的爱国?从周吉可到钱学森,从林觉民到黄大年,一代代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的这个答案,在今天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,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
一、纸短情长:家书里的赤诚告白

周吉可的搪瓷缸里珍藏着的是一个革命者的灵魂密码。1935年春天,当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下“儿现在已立志做一个改革社会的人“时,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或许已经预见了自己生命的短暂。但他依然坚定地告诉家人:我们现在的痛苦,是换取将来社会永久的幸福的代价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觉悟,让我想起了林觉民《与妻书》中那句“吾充吾爱汝之心,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“。两个不同时代的青年,同样面临着亲情与大义的抉择,同样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。

这些泛黄的家书最动人的地方,在于它们展现了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。周吉可会为不能给父亲祝寿而愧疚,会惦记弟弟的学业,会详细描述行军路上的见闻。在一封信中,他提到用节省的津贴买了双布鞋:“虽然粗糙,但比草鞋舒服多了。”这些细节让历史书上的革命者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。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由无数这样的生活细节构成的真实选择。正如雨果所说:“最崇高的思想,往往寓于最朴实的语言中。”

二、星辰大海:科学家的归国长路

如果说周吉可代表了革命年代的爱国情怀,那么钱学森则展现了建设时期的报国热忱。1955年,当这位世界顶尖的空气动力学家终于踏上归国的轮船时,他面对太平洋的波涛说:“我打算竭尽努力,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。”这句话背后是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,是美国当局“宁可枪毙也不放走”的威胁,是放弃优渥科研条件的决然。

钱学森的爱国体现在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中。在西北戈壁滩上的艰苦环境中,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导弹技术的道道难关。当第一枚国产导弹试射成功时,这位科学家流下了热泪。这种将个人才华奉献给祖国的精神,在今天的黄大年身上得到了延续。这位地球物理学家放弃英国优越条件回国,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,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科学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。”这句话道出了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本质。

三、平凡至伟:当代的爱国表达

爱国不仅存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中,更蕴藏在平凡岗位的坚守里。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四十载,创办免费女子高中,帮助近两千名女孩走出大山。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和贴满膏药的身体,见证了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对祖国的深情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时,她说:“我看到这些孩子,就看到了国家的未来。”

在抗疫斗争中,无数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,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。90后护士王玉玲在日记中写道:“以前你们保护我们长大,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大家了。”这种责任的接力,正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。这些平凡人的选择告诉我们,爱国不需要豪言壮语,只需要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,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。

四、薪火相传:爱国精神的当代价值

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回望这些爱国者的身影,我们更能理解这种精神的当代价值。周吉可的家书、钱学森的归途、张桂梅的坚守,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:个人价值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,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。

当代青年或许不会再面临周吉可那样的生死抉择,但同样面临着价值选择的考验。当一些同龄人沉迷于躺平、佛系时,更多年轻人正在科技创新、乡村振兴、文化传承等各条战线挥洒汗水。北斗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五岁,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中青年人占七成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,爱国主义从来不是过去时,而是进行时。

爱国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而非灌输。当我们带领学生品读周吉可家书中的字字深情,感受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拳拳之心,体会张桂梅办学过程中的孜孜不倦,爱国主义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入他们的血脉。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,而是心灵的对话,是精神的传承。

历史的星空下,一代代爱国者的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着民族复兴的征程。从周吉可搪瓷缸里的家书,到今天年轻人在各领域的创新奋斗,爱国主义的火炬始终在传递。这种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永远不会改变,为这个民族奋斗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。

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国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。或许我们不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只要我们像周吉可那样忠诚于自己的选择,像钱学森那样奉献自己的才华,像张桂梅那样坚守自己的岗位,就是在书写新时代的爱国篇章。

(作者:刘念 王小千 母雯欣 沈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