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庆错落有致的街巷间,一种传统与创新交融的文化之光,正温柔而坚定地照亮人们的眼眸。来自重庆某高校的母雯欣,用一颗赤诚之心守护着剪纸非遗技艺。她从盲眼奶奶的口述传承起步,以重庆为起点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跨越山海,在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舞台上熠熠生辉。
儿时的母雯欣,总爱静静地依偎在奶奶膝旁。那时的奶奶,双眼早已失明,岁月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但就是这样一双手,仅凭记忆和指尖的触觉,就能将彩纸折得方方正正。剪刀在彩纸上轻盈游走,奶奶一边剪,一边用温和而略带沙哑的嗓音,向小雯欣描述着花鸟鱼虫的灵动姿态、神话故事里的奇妙世界。不一会儿,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纸上。虽然奶奶看不见光明,但她却在小雯欣心中种下了对剪纸艺术无比热爱的种子。随着年龄渐长,母雯欣不仅将奶奶口述的剪纸技法牢牢记在心里,还常常一头扎进图书馆,翻阅古籍典籍,钻研各类资料,执着地探寻着剪纸艺术更深层次的奥秘。
为了让自己的剪纸技艺更上一层楼,母雯欣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。她跨越千山万水,拜入青海省格尔木市非遗传承人郑苓门下。在郑苓老师的工作室里,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剪纸作品,墙上还挂着许多记录剪纸历史的老照片和资料。在这里,母雯欣系统地学习剪纸的历史渊源、精妙技法和艺术精髓。每天天还没亮,她就早早起床练习折纸、运剪;夜深人静时,她仍在灯光下反复琢磨图案的设计。在郑苓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她的剪纸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,那些曾经看似难以驾驭的复杂图案,在她手中也渐渐变得得心应手。
进入重庆高校后,山城独特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母雯欣。爬坡上坎的街巷、穿楼而过的轻轨、古朴的吊脚楼,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,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。她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:以重庆为起点,将剪纸非遗技艺传播得更远。在程芳、李玉梅等老师的帮助下,母雯欣四处奔走,召集志同道合的同学,牵头组建了非遗剪纸社团。社团刚成立时,面临着场地不足、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,但大家没有丝毫退缩。
社团成立后,便积极走进重庆的多所学校。在一所老旧的社区小学里,孩子们对剪纸充满了好奇与期待。社团成员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剪刀和刻刀,从最基础的对折、画样开始,到剪出复杂的图案。有些孩子一开始笨手笨脚,不小心剪坏了纸张,脸上满是沮丧,但在社团成员耐心的鼓励和指导下,他们又重新鼓起勇气。当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剪出的小蝴蝶、小星星时,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,眼中满是自豪。
社团还大胆创新,将剪纸与红色文化巧妙融合。为了创作以红色故事、革命英雄、党史历程为主题的作品,母雯欣和社团成员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,走访了许多革命遗址。在创作“红岩精神”系列剪纸作品时,他们多次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,仔细观察革命文物,聆听讲解员的讲述,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生动逼真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,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诞生了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剪纸技艺,更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讲述着红色历史,让学生们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,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。
在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方面,社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。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,现场来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。社团成员们精心准备了中英文讲解稿和详细的分步示范视频。他们先向外国友人介绍剪纸所用的工具,如小巧锋利的剪刀、色彩鲜艳的宣纸,还讲述了剪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。从简单的“囍”字开始,外国友人们跟着社团成员一步一步地折、画、剪。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在剪纸过程中,不小心把纸剪破了,急得满脸通红。社团成员赶忙上前,笑着安慰他,并耐心地教他如何补救。当他最终成功剪出一个歪歪扭扭但充满童趣的“囍”字时,兴奋地跳了起来,大声说道:“这太神奇了!我从来没想过一张纸和一把剪刀能创造出这么有趣的东西!”还有一位来自泰国的留学生,在完成生肖图案剪纸后,感慨地说:“闭上眼睛触摸剪纸,仿佛能‘看见’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色彩,这是一次难忘又神奇的体验!”
“奶奶虽然看不见,但她教会我用双手‘看见’剪纸的美。”母雯欣每每说起这句话,眼中都会泛起泪光,“我希望通过社团的努力,让更多人触摸到剪纸的温度,让非遗艺术成为联结过去与未来、中国与世界的纽带。”
如今,母雯欣和非遗剪纸社团依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。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,尝试将剪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剪纸技艺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剪纸艺术正在巴渝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也在世界舞台上书写着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。
(作者:母雯欣 刘念 王小千)